中易网
首页 > 娱乐 > 明星>《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我们不生产资讯,我们只是资讯的分享平台。各位好,我是小汪。关于《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应该有小伙伴想了解。那我就帮大家加班整理了下,仅做参考,有错误的还请指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音乐当然有好坏之分,一个行业,短期看流量,中期看作品,长期看口碑。"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我尝了你嘴角唇膏薄荷味道",哪怕不怎么听歌的朋友,最近也应该被李荣浩这首《乌梅子酱》洗脑了。

  《乌梅子酱》是出自于李荣浩去年12月发行的新专辑《纵横四海》,并非最近才发布,且李荣浩带着这首歌在浙江卫视跨年演出过,但当时并没有带火这首歌。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刚发新专辑的告五人也同样备受争议,原因是"全面抖化"。(回顾:告五人发新专引热议,从地下到体育馆的破圈之路|热点)

  无论是从独立状态出发走向主流市场的乐队,还是传统流行音乐工业体系下输出出来的优质创作歌手,无一例外都在新作品的创作阶段,就选择了主动迎合短视频传播规律。

  在新作发布获取大流量的同时,告五人和李荣浩也都遭遇了普遍的质疑。无论是来自乐评人直言不讳的批评,还是来自大众评论其"摆烂",背后都有"怒其不争"的情绪存在。

  这说明了什么?

《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01

  一首普通直白的小甜歌

  昨日,多个与李荣浩和《乌梅子酱》有关的话题登上热搜,其中,#丁太升说乌梅子酱俗不可耐#词条也悄然登上热搜,截止发稿,话题量已达3.8亿次。

《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丁太升在视频中评价《乌梅子酱》俗不可耐,是一首为了投机迎合小镇青年和初中毕业的文艺骨干和打工者的作品。他认为李荣浩"没有了诚恳",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赞同,确实已经摆烂向流量时代妥协,娱乐大众的同时自己赚的也多。

《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据百度指数显示,《乌梅子酱》的搜索指数在2月10日开始上升,2月14日情人节出现一个小高峰,之后在2月18日再一步攀升。这是因为一批音乐达人在短视频上开启了翻唱,带动了二创之后才发酵传播开来。

  在快餐式的音乐世界中,只要有一句歌词足够抓耳、足够洗脑,便拥有了得以传播的基本条件。歌曲表达的恋爱主题还引发大众共情,是年轻人乐于表达、展现的,再加上情人节这个时间节点,带动着短视频用户翻唱传播,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促成这首小甜歌的出圈,前面也有案例,类似于当初阿肆为屈臣氏做的广告歌《Super Idol的笑容》。

  随后,围绕《乌梅子酱》这首歌还发散到了诸如"乌梅子酱怎么做好吃"、"寻找乌梅子酱女孩"、乌梅子酱妆教、香水测评等方面,随着歌曲继续发酵,短视频创作者们还能找到更多蹭流量的新鲜角度。

《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截止到目前,《乌梅子酱》在抖音的播放量已超18.6亿次。在音乐平台,这首歌也有屠榜之势。近一周内,《乌梅子酱》登上了QQ音乐热歌榜、热搜榜、流行指数榜TOP1,占据着网易云音乐热歌榜TOP1。

  有趣的是,《乌梅子酱》还通关了带货能力,淘宝上有关乌梅子酱的搜索量都暴增了843%,很多店更是直接将商品名和"李荣浩""乌梅子酱"等热词挂钩。

  除了丁太升对这首歌直言不讳的批评,《乌梅子酱》也被众多网友吐槽"烂俗口水歌"、"这真的是李荣浩写的吗?"、"好土"、"俗不可耐",李荣浩也遭遇质疑,收获"创作才华泥石流般流失"的评价。

  在新歌上线前,李荣浩特意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为歌迷写了一句话,说:"用歌词的美好疗愈你。"

  从《乌梅子酱》这首歌的反馈来看,旋律和编曲上算是用心,李荣浩结合了流行、摇滚和民谣等多种元素,用简洁明了的旋律、强烈的节奏感搭建,歌曲中还运用了吉他、钢琴等乐器来加强情感的表达,使整首歌曲更加生动有趣,听一遍就很难忘记。

  其实《乌梅子酱》不失为一首能让人放松心情的普通流行歌曲,比起众多风靡短视频的喊麦和玩梗歌曲,这首歌起码符合唱片工业创作和生产标准,只是没那么好而已。再加上前不久告五人新专辑引发的舆论风波,大家对创作型歌手下场摆烂开始集体感到不满。

《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02

  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回顾李荣浩前期的成长背景,我们才能体会到内地乐坛"创作鬼才"名号的来之不易。

  作为一位长期在幕后工作的音乐人,李荣浩还曾为众多知名歌手操刀作品200余首。2013年,李荣浩由幕后走向台前,发行个人的首张专辑《模特》,里面包含了《模特》、《李白》等十首歌曲。

  当年创作《模特》时,正是李荣浩一生最不顺遂的阶段,经历了车祸意外、早年丧父、穷困潦倒,一系列打击让他跌入谷底。而正是在绝境中,他剖析自我、感悟人生,蛰伏十年才创作出了有口皆碑的作品。

  也正是凭借这张专辑,李荣浩入围2014年第25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最佳新人、最佳专辑制作人、最佳国语专辑、最佳作词人五项提名,并最终拿下"最佳新人奖",这是内地歌手获得该项的第一人。

  在金曲奖上斩获大奖的内地音乐人还有2017年第28届金曲奖上获得"最佳演唱组合奖"的"先生小姐"(Mr.Miss),以及2022年崔健拿到的"最佳华语男歌手奖"。

  李荣浩作为首位同时登上台北小巨蛋和香港红磡的内地歌手,也成为内地华语乐坛冉冉上升的创作型新星。尽管无法与李宗盛等华语乐坛大哥相提并论,但在某种程度上,李荣浩代表了内地流行乐坛创作者的"脸面"之一。

  近几年,离开华纳唱片,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之后,李荣浩开始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营销上,此前就曾缔造过三次热点出圈事件。

  2018年10月17日,李荣浩由华纳唱片发行的录音室专辑《耳朵》中,收录了一首只有4秒钟的单曲《贝贝》,这首创下历史记录的4秒神曲在当时迅速登上了热搜,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在新歌发布的第二天,《贝贝》就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音乐播放器的新歌排行榜上高居榜首。针对这首歌的段子也一涌而出,顺利将"李荣浩4秒新歌"相关话题推上微博热搜榜。在当时,大家对这首4秒《贝贝》更多是在集体调侃,甚至普遍觉得这种营销方式有趣。

  2019年11月28日,李荣浩在微博怒称公司不让他发歌,他不从,公开声讨公司的同时宣称再不让发歌,他就找个电动车维修论坛,以发帖的方式发布新歌。(回顾:李荣浩式新歌营销,已捉襟见肘 | 歌曲营销观察)

  这一消息在引发业内对于"发歌"问题的讨论之余,更引起了众多网友在电动车维修论坛中的狂欢,有人直接冒充李荣浩在某维修论坛发帖,将热度持续炒高,"李荣浩 想上新歌就那么难吗"在当天冲上了热搜。

  随后次日,在一手包办专辑词曲编唱制作的"全能人设"的持续营销下,"有什么李荣浩做不到"也随之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第四位,李荣浩因此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李全能"。

  继4秒《贝贝》之后,2020年7月8日,李荣浩因发行九字新歌《要我怎么办》,再次迅速引发热议,登上微博热搜。与此前的《贝贝》不同,这次歌曲的时长倒是达到了3分29秒,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首歌的歌词却只有"呵、哈、要我怎么办、你想"九个字。

  事实上,李荣浩是非常懂市场的一位流行歌手。在微博,李荣浩曾发表过"音乐无好坏"的言论,只有"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区别",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辩论。

  伴随《乌梅子酱》爆火,这个话题也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代表了当下内地乐坛在新歌宣发上存在的一种普遍性困境,谁也不愿意自己做的歌没有人听。

  03

  音乐是否有好坏之分?

  在音乐财经看来,从消费者的角度理解音乐的功能性,"音乐当然没有好坏"之分。

  粗制滥造的神曲就像是一阵风一样,快速被消费,也快速被遗忘。

  所以,音乐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只有喜欢与不喜欢,而没有好坏之分。且专业乐迷也没有必要站在更高维度的心理优越感,去鄙视农民工、外卖小哥、洗脚小妹和小镇青年听的土嗨神曲,因为你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和先天条件,别人可能一生都在努力工作,却依然挣扎在生活的漩涡里,难以有闲暇、金钱和主动性去企及更好的审美。

  在"同理心"的维度上,行业不必带着傲慢去教训消费者,指责大众审美只配吃"猪食"。丁太升在视频中谈到迎合小镇青年这一点,其本意并非与小镇青年和县城青年为敌,或许只是想到哪说到哪,在为李荣浩选择"主动下沉"感到激愤。

  在当下如此"内卷"的竞争环境下,整个版权市场的游戏规则是按照流量进行分成计算的。线上内容的大爆发确实稀释了主流音乐市场的版权份额,线上有一首爆款歌曲确实有助于提升主流歌手的曝光度和商务资源,也能为巡演票房引流。

  所以,从"内卷"的背景来看,我们很难去批评李荣浩在创作上主动选择"高开低走",迎合大众。正如当年大张伟选择了土嗨神曲《喜唰唰》一样,从音乐转战娱乐,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自己心里清楚就好,这都属于个人职业身份的选择。

  但是,站在行业的角度,我们认为,音乐当然有好坏之分。

  如果音乐行业最核心的创作者集体失去了本属于一个行业的"骄傲",都蜂拥而上去选择做洗脑歌,"自我下沉"迎合低俗趣味,时间久了,对于行业来说,短期虽然得到了流量,长期却绝对会被反噬。

  如李宗盛所言,"振兴华语流行歌的责任是我们的,不是媒体的......我们流行音乐的力量在哪里?是大家一起和稀泥、一起挣钱,还是真正能够提升我们整体的力量?"

  无论是电影、文学、绘画还是音乐,都有其评判优劣的标准,电影有奥斯卡和金鸡百花奖,文学有诺贝尔奖和矛盾文学奖,即便是在最追逐大众关注度和收视率的媒体行业,也有普利策奖和广播电视新闻奖的标准。

  虽然严肃内容和大众流行文化内容之间一直存在隔阂,但流行音乐作为影响绝大多数人精神生活的基础配置,当然也有优劣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爱奇艺的工作人员都在转发一则消息,爱奇艺首次实现全年运营盈利,会员数涨至1.2亿,这是爱奇艺连续四个季度的盈利。这意味着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平台正在找到正确的内容创作路径,服务老百姓,真正带动视频消费。

  2023年开年,无论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和动漫电影《深海》,还是网剧《狂飙》和《三体》,都带动了大众的集体追捧。这是因为区别于过去几年在狂飙进程中疯狂追逐"流量"的阶段,影视行业开始整体去流量化,更看重剧本逻辑、演员的演技、拍摄构图甚至配乐的品质,在回归"卷"品质之后,最终也赢得了更多消费者付费的认同。

  再来探讨另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为小镇青年和初中文艺生创作歌曲是否就意味着"俗不可耐"?

  答案当然是:不。瞄准某一类音乐消费人群进行创作,这属于流行音乐工业在A&R企划阶段就会纳入考量的阶段,评判"俗不可耐"的标准依然还是在歌曲本身。

  今年是巡演混战的一年,这两天对于李荣浩的争论也会很快淡去。但这或许是音乐行业面对大众消费者,窥见时代情绪的一个十字路口--大众也开始烦厌神曲和流量的投喂了,他们开始渴望听到来自乐坛真正的"时代之声"。

  这个阶段,有点像前两年大众对影视行业充斥着无脑的"甜宠剧"、"流量剧"的抵制和愤怒阶段。对于走创作路线的歌手和音乐人来说,可能也要注意这种主动投机带来的反噬效应。

  虽然线上播放量份额很关键,大众知名度很重要,但专业歌迷的认可也很重要,现在的音乐市场和以前被彩铃垄断渠道的神曲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流量不意味着圈粉,也不意味着会去现场买票。

  一个行业,短期看流量,中期看作品,长期看口碑。

  总而言之,爆款歌曲不意味着是垃圾歌曲,金曲通常来自于流行热歌,且经住了时代的考验。尽管音乐确实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于音乐行业来说,却必须要有好坏之分,而一个行业和创作者的"心气"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今天关于"《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的内容介绍就先到这里了。本篇是我们整理了一些网上的内容,仅做参考,有不正确的地方可以指出。看完文章,大家有是不是有不同的看法呢?想了解更多最新的内容,关注我们就好!

    本文来源: http://m.zywnews.com/yule/62177.html
    上一篇: 一路走好 8天7位演艺名人相继去世 有人因病离世 有人遭遇意外
    下一篇: 《灌篮高手》定档4月20日 几代人的青春回来了

    精彩推荐